欢迎访问寻艺网!会员登陆会员注册

加入收藏在线留言

艺术教育位置:首页>艺术教育

视在民族院校中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

日期:2020-10-2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转化。失去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尊重,艺术教育将是失去使命感与精神性的肤浅的教育。

  一、 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及现状

  民族民间艺术是本民族民众自己所产生、享用和流传的美的创作。广义的民族民间艺术包括民族民间美术、民间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杂耍等等,范围很广。它有农村乡土“民间”成分,又有市井“市俗”成分;既有偏重以感情表现为主的装饰品,又有偏重于以认识功能为主的实用性工艺品;既有物质的工艺品,又有精神性的艺术表演活动。民族民间艺术,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

  长期以来,民族民间艺术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历史上,民族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应有尊重,民众日用而不知,圣贤们对之不屑一顾,文献资料极为匮乏,学科资源薄弱。在有些人眼中,民族民间艺术是落后文化的代表,既然社会要进步,民间艺术实无讨论的必要。现代艺术观念常将西方艺术视为高雅与先进,在这种艺术观念的观照下,民族民间艺术只有屈居一隅。在这种情况下,对民族民间艺术基本采取这样几种态度:(1)漠视。认为既然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互不相似,不如干脆弃之不顾;(2)割裂。将中国民间艺术割裂开,只寻找那些与西方艺术相关的东西。将中国民间艺术净化为符合西方艺术观念的“民间艺术”。(3)曲解。将民间艺术观念与标准,硬套进文人艺术中或西方艺术中。结果是将民间艺术的头装进预钉好的框子里,而这个框子又是借来的。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着民族朴实而宝贵的古老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和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然而,作为无形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艺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却受到各种挤压,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很多已经消亡,有的面临衰落而亟需保护,有的处于消亡边缘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近些年来,在沉寂中挣扎的民族民间艺术,进入了一个令人期盼的时期:先是国家制定保护规范;文化部根据专家深入排查和各省申报,初步掌握了各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情况,并通过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不仅明确界定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定义,同时强调,非物质文化这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应是一项“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有媒体将今日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称之为全方位“母亲文化的抢救”。

  从某种意义上,非物质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艺术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缩影:过去的辉煌、当前的困境、延续的艰难和令人遐想的前景。

  二、融合民族民间艺术,拓展艺术实践资源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具有自身独特的、动态的延续和传承方式,民族民间艺术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载负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教育已迫在眉睫。但是,由于民族院校艺术教育对民族民间艺术教学及研究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太窄,内容上又过于强调对西方艺术理论及技法知识的学习,以西方价值理念为中心,忽视多元文化的发展,造成目前一些民族院校的民族民间艺术教学及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艺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脱节。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了解不多,认识不深,影响和阻碍了民族院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是不相配的。

  高校是文化艺术的传承地和文化艺术遗产的学习地。民族院校应承担起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担子。过去,我们太过于关注由官方和精英文化艺术构筑的主流文化艺术,实际上这并不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全部事实。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没有充分进入高等教育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是我们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视野狭窄,同时也是当代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失落的体现。

  民族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民族民间艺术具有母体性、根性的特点,是艺术发展的基础。它既是物质文化,具有实用功能,又是精神文化,具有审美功能。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艺术占有重要的位置,56个民族产生了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国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的艺术要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有立足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而这种特色和风格的确立,就是在民族民间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建立的。那些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作品等,虽距今有数千年历史,但仍熠熠闪光,鲜活动人,是我们研究中国艺术史与学习技法、弘扬先进文化的光辉典范。可惜过去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却对它视而不见“睫在眼前常不见”,最应该看到的却没有看到,令人担忧![3]

  切实加强民族院校艺术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民族民间艺术具有认识、审美、教育、实用、娱乐等多种功能,康巴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间文艺活动盛行,锅庄、巴塘弦子、戴着面具演出的藏戏、集民间艺术之大成的热巴歌舞,精美绝伦的壁画、“唐卡”造像、雕塑、男女异彩的服饰等竟相开放。民间工艺更是种类繁多,十分发达,而且工艺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的宝贵艺术资源。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艺术,是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和要求。不同的地域艺术文化特点为形成不同学校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提供了可能性。在实践中艺术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编写、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促进当地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同时采取开放式教学,既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又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调查,每一组可调查一个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种类,并撰写调研论文、创作具有民间艺术特点的作品,或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与音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既体现了地域特性,又展示了独特的艺术范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民间艺术的特点,体现出对学生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集知识性、艺术性、应用性于一身。

  为了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艺术教育发展道路,四川民族学院已经多次开展了“读、写、说”康巴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巧手秀康巴”美术作品大赛、“康巴女儿节”、优秀青年教师康巴行、“康巴学子服饰展演”等,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引发我院师生对民间艺术的高度关注。为了继续推动该项活动,笔者作了一些思考,具体内容包括:

  (一)民族民间艺术调查与实践活动

  可以在寒暑假开展民间艺术调查与实践专项活动。师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和所在地的特点,选择民间艺术中的专项开展活动。掌握一项民间艺术技艺的基本要领。收集当地民间艺术品或当地文献,拍摄或提供有关民间艺术的图片、音像资料。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认真撰写内容客观真实,材料丰富、表达条理的民间艺术调研报告。活动前,可以编辑印制《民间艺术系列活动手册》分发给师生,召开专门大会对音乐、美术师生作动员。

  (二)民族民间艺术专场演出

  为配合民族民间艺术系列活动的开展,可以邀请民间艺术陆续进入民族院校的大学校园。

  (三)“保护民间艺术”平面广告设计大赛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存在于民间的一些传统艺术正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尴尬境地,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工艺学徒半途而废,在没有学到工艺精髓的情况下就下海经商,指望其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的生存受到严重冲击,抢救与传承这些珍贵工艺的任务十分紧迫,开展平面广告设计大赛活动主旨之一就是要唤醒学生抢救一些即将失传的民族民间工艺、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意识。

  作为系列活动之一,我们可以在广大同学中组织发动,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为主题的平面广告设计大赛,邀请权威专家小组组成“保护民间艺术”平面广告设计大赛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公开评选,并对获奖作品集中进行专业喷绘和展览。

  (四)民族民间艺术专题展览

  民族民间艺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脉、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自2003年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高度关注和切实保护已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多方努力,可以集中部分教师、学生所捐献的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装饰品、民间音乐,还有部分平面广告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举办民族民间艺术专题展览。让广大学生直接参与此类活动,将切实有效地达到传承民间艺术的目的。各地民族民间艺术也在这里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保护和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可是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民族艺术瑰宝日渐消失,民族民间艺术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举办民族民间艺术专场展览所弘扬的民族精神或许可以给学生一点启示。

  (五)编印民间艺术杂志

  市场经济的大潮,使我们逐渐远离文化之根,学术研究也渐渐由热转冷。不过,从另一视角看,这似乎又有助于学术自身的成熟与厚实,事实上,学理的探讨往往是在沉寂中走向深沉的。在民族民间艺术调查与实践专项活动之后,汇集关于民族民间艺术调研论文,组织专家评审小组进行评选,汇集刊版民间艺术杂志,并及时召开刊行座谈会,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对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特色活动进行总结。

  三、民间艺术教育与民族院校的文化使命

  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各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开展民间艺术系列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艺术教育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自然综合,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这样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参加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理解领悟其中出现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雕塑、装饰品(尤其是其中的曲调、服饰、色彩、造型、道具、文字)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并让学生模范其中的一项活动并加以传习,这些活动是自然的与文化的相结合的较好方法,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参加家乡的民俗活动,能大大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

  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蕴含着大量的文化瑰宝,它的内涵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文艺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许多民间艺术其造型强调主观想象、自由表现、感情抒发,更能形象、直接、全面地体现中国民族文化,更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更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更能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系列活动,能使学生产生关心人类的责任感,能使学生从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两方面来思考和对待科技活动,从而纠正现有艺术专业教育重教学生“做事”而忽视教学生“做人”的偏颇。

  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服务社会。民族院校应当主动自觉地承担这一历史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先生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我们希望各高校都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事业中,发挥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训职能和重要的文化创新作用,尤其要关注大学在文化领域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职能”。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是激烈的,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开始关注教育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应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精神纳入自己的主动性工作之中。因为只有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才能奠定他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才能帮助他们在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上树立起精神根基,所以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为主题的民族民间艺术系列活动,不仅仅是现实的选择,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民族民间艺术是民族的文化标识,也是任何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尊重历史、环境友好、自主创新、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无限丰富,它们具有多重价值与意义,这些社会资源应当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本,既可补充学校教育的缺失,更可发挥学校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